證券日報APP

掃一掃
下載客戶端

您所在的位置: 網站首頁 > 評論頻道 > 民生雜談 > 正文

圣哲的智慧

2022-11-10 04:00  來源:證券時報網

    【鄭哥說書】

    作者以深厚的學養(yǎng)與激揚的才情暢談老子的通透、孔子的執(zhí)著、孟子的熱切,莊子的飄逸。

    鄭磊

    諸子百家的思想經過炎黃子孫的代代繁衍已經深入到東亞社會文化方方面面,成為中華文明的傳統(tǒng)基因,成為我們日常生活中的慣例和社會行為法則。而記載這些先哲思想的文字卻很難被大眾理解,我們需要有人能用通俗易懂的現代語言解讀他們的偉大思想。鮑鵬山先生的《寂寞圣哲》是一部評點先秦諸子的人生及其思考的散文集,其中的文章曾在雜志上連載了三年之久,深受讀者青睞。

    這本書以老子開篇,以韓非子結束,基本按照人物生活的時代將儒、道、法家等代表性人物順序做了介紹。作者以深厚的學養(yǎng)與激揚的才情暢談老子的通透、孔子的執(zhí)著、孟子的熱切,莊子的飄逸。

    老子大概是有史以來最早也是最有名的哲人,他的思想底色是人類的行為舉止應該遵循大自然的規(guī)律,這就是“道”,是萬物運行的規(guī)律。老子留下來的著作《道德經》只有五千字,重點是講他的治國理政和為人處世的原則。老子崇尚“無為”,對于個人來說,順應時勢、環(huán)境、條件,而不要受欲望驅使而強力而為,是一種人生大智慧。這種人生哲學自然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是這種做法卻并不適合用于國家治理,他對這方面的很多觀點是不合時宜的。作者也認識到了這一點,以老子當時所處的亂世,從某種意義上講,混亂時局正是因為周王室變得日益衰弱造成的。老子認為人們是因為沒有遵循“道”,所以才需要有“德”,“德”丟失了,才依次出現了“仁”、“義”和“禮”。筆者認為這個順序是正確的,但很難反過來推斷當人們遵循老子之“道”時,就一定不會出現問題。應該認識到,老子所處的是一個生產力發(fā)展非常原始落后的小國寡民時代,社會結構也沒有這么復雜。實際上,社會現象遠比自然現象更豐富,需要更復雜的社會機制,這遠不是老子推崇的“道”所能涵蓋。

    孔子稍晚于老子,據說孔子也曾向老子討教。他身處東周亂世,成長于當時道德上的圣人周公受封的魯地。恢復“周公吐脯,天下歸心”那樣完美的圣賢之道是孔子一生的理想和追求。孔子和老子都留戀過去的美好,但是兩人給出的對策截然不同??鬃诱J為恢復周禮,才能滌蕩人心、國固邦興。其哲學核心是“仁”。孔子回答弟子“仁”是什么,提到過“克己”和“愛人”,作者指出前者是“忠”,是自律;后者是“恕”,是仁慈,是寬容。這和西方思想家亞當·斯密的思想有異曲同工之處。斯密提出人應“自愛”,就包括了自我約束的要求,而人與人之間的共情會引發(fā)人們做出仁慈行為??鬃幼鳛槿彘T創(chuàng)始人,“忠恕”是其理論基本組成部分,后代儒家的區(qū)別只是在這兩方面?zhèn)戎赜兴煌?,比如朱子理學更強調“忠”而“恕”有不足。“亞圣”孟子推進了一大步,將孔子的“仁”發(fā)展到“義”。所謂“義”就是“合宜”,即個人行為要符合當時的社會倫理規(guī)范,這也是斯密的社會理論的核心觀點。當內心欲求和“義”發(fā)生矛盾時,要克制自己服從“義”。儒家“忠恕”“義”合在一起,是與當代西方倫理講究自律,行為合宜(正義之舉),推崇仁慈待人是一致的。

    在人性本身是善還是惡的問題上,孟子和荀子正好持相反觀點。孟子認為人性本善,至今無法得到證明或證偽。其實這個論斷并不重要,人是群居的,其行為受到所在社群的倫理道德等社會規(guī)范約束,這個過程是一個潛移默化的熏陶和教育過程。一個族群能夠生存繁衍,必然需要建立一套符合普適標準的社會規(guī)范。荀子明確說“禮義”是來自圣賢的文化創(chuàng)造,所以他主張以圣賢的倫理道德標準教化民眾,要求人們去除人性中很多自然存在的欲求。荀子沒有提出具體的方案,而他的學生韓非子和李斯則選擇了法治,成為法家代表人物。韓非子提出未來防止人性墮落,要用改造了的“禮”(也就是“法”)對社會進行整合。法家對人性的失望和道家同出一源,老子也對人性沒信心,但他只是循循勸導人們要降低欲求,而法家則求助于國家專制體系。孔子雖也抱怨人心不古,但是他主張以教化“求仁得仁”。韓非子、李斯、商鞅等人則認為與其期待人人變成堯舜,不如實行法治,依法治國才能收到成效。作者對《商君書》的深刻理解和解釋尤其值得閱讀,獨具慧眼,帶你穿越歷史迷霧,走近最真實的先秦偉大思想家們。我們在現實中看到的是一種融合的哲學理念塑造的東亞社會,和以正面教化為主,輔以法治的國家形態(tài)。這是圣哲智慧之根孕育出的東方文明之果。

    (作者系薩摩耶云科技集團首席經濟學家)

    本報專欄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特此說明。

-證券日報網
  • 24小時排行 一周排行
  • 深度策劃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證券日報APP

掃一掃,即可下載

官方微信

掃一掃,加關注

官方微博

掃一掃,加關注